五年后的以太坊能像比特币一样简单吗?Vitalik 的极简路线全解析

Posted by JZW 加密货币资讯站 on September 5, 2025

核心关键词:以太坊简化、EVM 替换、RISC-V、协议简单性、共识层升级、向后兼容、SSZ 序列化、ETH 韧性与扩展性


为何要追求极简协议?

比特币的优雅在于它仅由三条规则构成:

  1. 哈希链结构
  2. PoW 验证
  3. 交易输入输出校验

这套极简设计在「可理解性、开发成本、安全与去中心化」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反观以太坊,功能日益庞杂,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把复杂封装起来——而非扩散——成为下一轮升级的首要任务。


共识层瘦身路线图

3-slot 最终性

当前信标链的「epoch + committee」设计带来上百处边缘情况。
新的 3-slot 最终性 砍掉 slot、epoch、同步委员会等概念:

  • 仅用 200 行代码即可描述
  • 减少活跃验证者总量,降低分叉选择复杂度
  • 使用 STARK 聚合,任何人都能当聚合者而无需信任第三方

其余简化动作

  • P2P 网络 同步负载下降 40 %
  • 验证者生命周期 提纯为“存入-参与-退出”三步,密钥管理一目了然

👉 想实时跟踪 PoS 验证收益?链上数据一手掌握。


执行层手术:EVM → RISC-V

EVM 的 256 bit 字长、预编译列表已被市场验证“设计臃肿”
与其小修小补,不如整体替换为 RISC-V:

收益维度 现状 EVM 远景 RISC-V
智能合约证明时间 分-小时级 秒-分级
规范页数 ~400 ~30
主流语言支持 Solidity/Vyper Rust/Go/C/C++ 全生态

过渡流程(5 步走):

  1. 链上部署 RISC-V 预编译
  2. 双虚拟机并行:新合约默认 RISC-V,旧合约零改动可运行
  3. 用 RISC-V 重写常用预编译,逐步淘汰
  4. 链上 EVM 解释器 作为智能合约存在,提供 100 % 向后兼容
  5. 5 年后,共识层只看 RISC-V

注意:历史区块解析仍保留老旧 EVM 代码,但被归为“非共识”模块,节点可选加载。


通用组件大一统

统一纠删码

区块广播 ➕ 数据可用性采样 ➕ 历史数据分片三处使用同一套 Reed-Solomon:

  • 共享库行数减半
  • 节点下载一次,数据复用三次

统一序列化格式(SSZ)

执行层、共识层、ABI 均切到 SSZ:

  • 字节对齐友好,合约内解码即用
  • 开发工具一条指令即可打包/解包交易

统一树结构

二元哈希树替代 Merkle Patricia:

  • 证明体积更小
  • 轻节点同步更快

向后兼容的灰度艺术

把“复杂度”从共识绿色区移到非共识黄/橙色区

  • 链上 EVM 解释器永不硬分叉即可迭代
  • 老合约像使用 Rosetta 一样被解释
  • 节点厂商 可选择性编译历史模块,大幅降低二进制体积

FAQ:关于「以太坊极简计划」你最关心的 6 件事

Q1:五年后,现有 DApp 还能用吗?
A:能。无论是 DeFi 还是 NFT,都能在链上 EVM 解释器中 100 % 重放,无需重写。

Q2:RISC-V 会不会又制造新的复杂度?
A:不会。RISC-V 规范只有 200 多条基础指令,可被当做“CPU 汇编”而非新的高级语言。

Q3:节点硬件门槛会提高吗?
A:整体降低。卷叠证明时间从小时降至分钟,家用 NAS 也能同步链头。

Q4:开发语言会被强制迁移吗?
A:Solidity 与 Vyper 会支持后端编译到 RISC-V;不想迁移的项目继续在解释器里跑即可。

Q5:PoS 会不会因为简化而削弱安全?
A:恰恰相反,逻辑大量缩短后,形式化验证更容易,攻击面随之减少。

Q6:ETH 价格会因此上涨吗?
A:不能直接保证。但基础设施成本下降、开发者生态扩大,长期价值捕获逻辑增强


文化转向:把“精简”写进路线图的 KPI

  • 像 tinygrad 给代码定行数上限一样,给以太坊共识层设定最大行数 GitHub Issue
  • 每次 EIP 评审先做「复杂性质询」:新增每千行代码是否带来足额安全性、扩展性或可持续性
  • 将「封装复杂度」写进 Grants 评分标准,鼓励开发者用解释器层面解决问题

👉 亲手体验下一次重大升级的测试网?抢先布局开发者福利。


结语

五年后,对以太坊核心协议的描述应当精简到一页纸:
共识 = 3-slot + STARK
执行 = RISC-V
数据结构 = SSZ + 二元哈希树

这份“极致简单”不仅昭示技术成熟,更是全球账本亘古可信的终极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