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只要一家上市公司宣布把资产负债表转成“比特币储备库”,股价往往一飞冲天。如今,这股热潮已从 MicroStrategy(现已改名 Strategy)蔓延到 GameStop、日本 Metaplanet、Semler Scientific 等数十家企业。本文将复盘当前“囤币+发债”风潮的来龙去脉、潜在风险、估值误区,并给出理性投资者的应对思路。
一、从 MicroStrategy 到 Metaplanet:囤币抵股价的逻辑
2020 年 8 月,Strategy 首次购入比特币,当时 BTC 约 11,000 美元。此后四年公司持续增发可转换债券融资买币——市值最高膨胀十倍,一度成为比特币 ETF 之外的最大浮赢样本。
“比特币储备”四个字顺利变成最大卖点:
- 简化故事线:一句话解释商业模式——“我们帮股东无偿买比特币上杠杆”;
- 放大估值倍数:只要市场预期比特币升值倍数高于债券成本,股价就有理由被抬高;
- 财务工程耦合:可转换债稀释压力被高 beta 股价消化,普通股+债券形成自我强化循环。
这一段经历被市场称作“加密红利蓝筹化”。然而杠杆甜蜜点的反面,正是 风险对赌的长期放大。
二、过高的净资产价值(NAV)溢价正在生成
一个值得注意的关键指标是 净资产价值(NAV)折价 / 溢价。简单说,如果公司只拥有一种资产——比特币——理论上每股价格应当紧贴所持 BTC 的市场价值。
但当下却出现极端偏离:
公司 | 持币数量 | 持币市值 | 公司市值 | 溢价率 |
---|---|---|---|---|
Metaplanet | 7,800 枚 | 8.3 亿美元 | 56 亿美元 | ≈ 575% |
Strategy | 576,000 枚 | 630 亿美元 | 1,100 亿美元 | ≈ 75% |
TMT* | 0(计划中) | 0 | 90 亿美元 | — |
注:TMT 为特朗普媒体与技术集团,拟募资 25 亿美元购买比特币,但尚未落地。
以上 溢价率 数据表明,市场正在为“间接持币”支付超高印花税。当 NAV 扭曲恶化至一定程度,对冲基金卖空者与基本面 ETF 套利资金会同时出手,引发踩踏。
三、“蜂拥上车”企业的众生相
- GameStop:买入 4,710 枚比特币,价值 5.13 亿美元;消息公布后股价反而下跌 8%。
- Semler Scientific:主营医疗设备,宣布买币当天上涨 30%。
- ASST 科技:宣布与 Strive Asset 合并,专攻“囤币即营收”战略后,短短两周暴涨 194%。
- Twenty One(Cantor Equity Partners):背倚软银、Tether、Cantor Fitzgerald;创建仅两个月,市值飙升 300%,风险提示文件列出 76 条罕见风险。
高频的共同特征:主营业务边缘化、现金流偏弱,用“比特币储备”做出第二次职业化签注。
这也解释了为何 👉 业内顶级交易员开始担心:下一个刺破估值泡沫的会是“微策略”式公司吗? 话题热度直线攀升。
四、内部人士套现的灰犀牛
任何高溢价资产最怕“内部人减持”。TMT 在最新文件里披露,拟出售含唐纳德·特朗普儿子控制信托基金在内的内部股份。消息一出,股价单日跌超 11%。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听故事”与“看筹码”必须同时进行:
- 查最新 Form 4 或 8-K 文件,根据高管/董事持仓变化判断蚕食节奏;
- 关注可转换债提前赎回条款,看公司是否已为潜在下跌提前锁住偿债来源。
五、宏观环境正在逆转情绪
即便硬币上涨,高利率与高通胀也会拉满市场焦虑。美债 10 年期收益率仍徘徊在高位,美元信用并无崩盘迹象,却足以压迫风险资产。
一旦比特币进入盘整,Strategy、Metaplanet 的高杠杆资产负债表将面临双重杠杆反噬:
-
- BTC 价格下跌
-
- 公司股价溢价收缩
两相叠加,正股跌幅往往高于现货本身,形成 负伽马效应。
FAQ:关于囤币上市公司的常见疑问
Q1:可否把囤币公司当作“合成 BTC 杠杆 ETF”长期持有?
A:不建议。ETF 的 NAV 每日强制平盘,极少出现超过 5% 的溢价。囤币公司没有赎回机制,溢价一旦消失,可能出现 -30% 以上日内闪崩。
Q2:如何预判 NAV 溢价何时崩塌?
A:盯住三大信号:a) 融资利率继续抬升;b) 持币均价与市场价差距收窄到 <20%;c) 内部人士开始月度减持。
Q3:没有直接买币账户,能不能借囤币公司“曲线救国”?
A:宏观看多比特币时,策略可行,但需设置不对称保护:可用买入正股+买入看跌期权或分拆卖出高溢价可转债的双重仓位锁定下行区间。
Q4:GameStop 这种“meme 基因”公司囤币,是否风险更高?
A:是。由于交易情绪驱动远大于资产本身,GameStop 股价日内波动通常高于比特币,仓位管理需更严格。
Q5:比特币若再度减半,囤币公司会否成为 Beta 放大器?
A:理论上会,但历史回测显示,市值≥50 亿美元的大型囤币公司 Beta 会衰减;小型公司(<10 亿美元)才有机会重现 Strategy 早期折现弹性。
六、写给普通投资者的 3 条忠告
- 别为高溢价买单:真正便宜的是直接在交易所买入比特币,而非间接囤币股。
- 警惕融资期限错配:可转换债 3-5 年就要到期回售,一旦股价落后于转换价,公司需要立刻补币或偿债。
- 设置极端行情预案:对比特币或用户持仓执行“季度再平衡”,防止重仓囤币公司成为一次性暴富/暴负赌博。
囤币不会是永恒的叙事,它只是流动性宽松 + 资产荒 + 高 Beta 诉求的阶段性产物。当宏观紧缩袭来、监管加强、折价回归理性,犹豫观望者往往在单日 50% 暴跌中才感知风险。希望本文能帮助你在下一次“狂热”中保持冷静,理性地评估要不要为别人的杠杆冲动买溢价。
还想第一时间掌握机构持仓变化、资金费率与链上杠杆数据? 👉 点击获取最新深度研究报告,零基础看懂加密市场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