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新规:商业银行无担保加密资产持仓上限八成定格在内含资本的1%

Posted by JZW 加密货币资讯站 on September 5, 2025

关键词:巴塞尔委员会、商业银行、加密货币、无担保资产、持仓上限、金融风险、算法稳定币、比特币、监管意见、比例控制

1 政策背景:为何对“无担保加密资产”开刀?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6 月下旬发布的最新草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传统商业银行若愿意涉足加密货币,其所有被认定为“高波动、高信用风险”的无担保加密资产总仓位,必须严格控制在贷方一级资本的 1% 以下。
这套新规被视作监管机构将加密市场纳入传统金融风险统一管理框架的最新尝试。在算法稳定币脱锚、比特币剧烈波动引发多家银行浮亏的背景下,巴塞尔委员会的立场鲜明:必须遏制“杠杆叠加式风险”向传统资产负债表传导。

2 “1%上限”究竟怎么算?

  • 分子:算法稳定币(UST、USDD 等)、比特币、以太坊 PoW 版本及其他不附带主权或实物担保的虚拟代币市值。
  • 分母:经巴塞尔协议规定的一级资本(主要包含普通股、留存收益等核心权益)。
  • 合并口径:若一家银行已持有 0.6% 的算法稳定币以及 0.5% 的比特币,则 1.1% > 1%,立即触发限额违规。

委员会明确,今后季度披露报告中须单独列示两类指标:

  1. “无担保加密资产仓” ≥ 0.8%(警戒线)
  2. “无担保加密资产仓” ≥1%(红线)

👉 想一眼看懂新规如何影响你的资产?立即跟随每日加密行情信号

3 银行会如何应对?

3.1 被动瘦身

许多国际大型银行过去一年已主动压缩比特币衍生品敞口。若监管落地,减持仍将加速,尤其是欧洲银行——其资本金受《资本要求监管条例》(CRR)与新规双重约束。

3.2 转向“有限担保”资产

部分银行或拉长投放期限至 托管类 或拥有法律追索权的稳定币(如 Circle Reserve-Backed USDC),从而跳出“无担保”类别。

3.3 分拆业务

拆分加密业务部门至子公司,以变隔离风险、稀释合并口径。这一路径需要金融持牌资格、信息防火墙以及母行额外担保支持,内部成本高昂,只有少数大行具备操作性。

4 加密生态的连锁震动

  • 交易所端:银行托管规模收缩后,高净值客户的法币入金通道或更为依赖持牌交易所。
  • 矿工与做市商:再融资杠杆难度加大,美元稳定币贴现率短期内可能抬升 50–90 基点
  • DeFi 协议:若银行杠杆退出速度过快,Curve、Maker 等链上借贷池 USDC/USDT 深度可能骤降,利率波动区间扩大到 1% 以上。

5 监管时间线

里程碑 时间点
公众意见征询截止 2025-09-30
委员会内部二次草案 2025-11
成员国议会表决 2026-Q1
正式生效 2026-07-01

(注:瑞士、新加坡和英国将先行自愿试点。)

6 行业观点:1% 是“太紧”还是“有余地”?

  • 支持者:瑞银(UBS)研究部指出,加密资产只占全球银行资产 0.12%,1% 的上限提供了 8 倍安全垫,可缓冲 30% 币价剧烈回调带来的潜在损失。
  • 反对者:摩根大通表示,现银行业务交易活跃但资本占用本来不高,强行划 1% “一刀切”,将迫使 B2B 客户转向不受巴塞尔直接监管的金融科技公司,反而推高“替代性杠杆”。

👉 想提前锁定2026合规之路?一键获取实时合规报告

7 FAQ:你最关心的 5 个问题

Q1:只做托管、不直接持有比特币的银行受新规影响吗?
A:托管本身不产生表内资产,不占用 1% 额度;但若使用自有名义持有或做市,则全部计入上限。

Q2:以太坊“质押收益凭证”(stETH)算无担保资产吗?
A:若质押资产由其母行控制且具备实时偿付承诺,可被认定为“有效保障”,原则上跳脱限制;但共识在于,多数银行未能满足实时监控条件,目前仍视为无担保。

Q3:央行数字货币(CBDC)会纳入老头范围吗?
A:不会。CBDC 由主权发行,属于零风险权重资产,新规仅针对民间加密币。

Q4:新规若提前落地,是否立即执行?
A:成员国需将指令转化为国内法,普遍有 6–18 个月过渡窗口;但自律银行可能自愿提前达标,以提升 ESG、RWA 评级。

Q5:如何验证某家银行是否已触及 1%?
A:关注巴塞尔公开意见征求文件、银行季度披露 Notes、以及季度审计报告里“数字资产占比”附注。

8 投资者下一步行动清单

  • 银行股票投资者:尽早比对各银行数字资产季度披露,警惕持仓逼近 0.8% 的水平线。
  • 加密做市机构:将部分 借贷簿 转向盈利弹性更可控的 ETH 质押贷和 FIDC 保险型稳定币,用多元风控缓冲杠杆回撤。
  • 普通玩家:若依赖大银行托管的离岸 USDC,未来提款时间可能拉长至 T+3->T+5;此时保留部分 已合规交易账户 备用,更为明智。

在保证金比例、潜在流动性冲击与全球立法螺旋的三重压制下,2025 无疑是加密与传统金融彼此“拉扯又交融”的关键年份。保持警惕、随时跟进监管动态,才是穿越周期的最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