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国家一旦堕入无担保纸币的陷阱,终将撕裂商业、压迫诚实,并让各种欺骗与不义乘虚而入。”
——乔治·华盛顿,1790
在投资大师罗伯特·清崎的最新推文里,这句两百多年前的警示被再一次推上热搜。他没有从估值模型出发,也没有谈宏观时钟,而是直接把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造纸货币恐惧症”丢进 2025 年的比特币叙事——瞬间点燃社区。
华盛顿的“预言”如何映射纸币困境
“无担保纸钞”在 18 世纪指的是缺乏贵金属背书的货币。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关键词——通胀、欺诈、压迫——恰是今天许多机构高喊“去美元化”的原因。
| 18 世纪华盛顿的担忧 | 2025 年现实的对应 | |—————–|—————-|
- 侵蚀商业信心 → CPI 连月破 5%,全球贸易“本币结算”比例飙升
- 压迫诚实储户 → 美元实际购买力 1971 年以来缩水 85%
- 滋生欺诈 → “凭空发债”“失去锚定”成了财经新闻日常用词
清崎把这段历史简化为一句话:“如果华盛顿穿越到今天,他大概会买比特币。”
清崎的“老农式”囤币逻辑
- 第一次买入:$6,000➡️“太贵了”
- 2025 年 7 月:$107,000➡️“仍然有价值”
- 假设未来:$1,000,000➡️“继续加仓”
这不是价格锚定,而是长期价值锚定。他以“老农囤粮”的心态看待比特币:
- 生产周期固定(2100 万枚不可再生)。
- 需求连年增加(共识跨国界、跨阶层)。
- 储藏成本极低(冷钱包+助记词即可)。
清崎甚至算过账:哪怕只屯 0.01 BTC,两年后也可能成为“未来半个百万美元俱乐部的门票”。
买还是不买?清崎的路线图
| 阶段 | 操作要点 | 心理建设 | |—–|———|———|
-
初次进场:分批小额 DCA,每天、每周皆可 任何点位进场都不晚 -
FTX 级黑天鹅:趁机末端加仓 相信波动=洗礼 -
牛市高峰:仍持有不动 明白“熊市躺平、牛市套现”反而是最大回撤来源
正如他在最新播客温馨提醒:“不要盯着 K 线心跳,而要把眼光放到五年后法币的崩溃概率。”
清崎的“朋友圈”正在抄作业
他在社媒点名迈克尔·塞勒、拉乌尔·帕尔、安东尼·庞普利亚诺等“囤比特俱乐部”成员,数年来只干三件事——
- 发债买币:MicroStrategy 把公司资产负债表变成 BTC ETF。
- 长周期播客:内容从不谈短线,而是灌输“美元铸币税”逻辑。
- 社群教育:教散户如何自行托管,对抗任何交易所风险。
这使得“长期主义”不再只是口号,而形成了实体机构+个人投资者+教育资源的闭环。
常见问题(FAQ)
Q1:清崎到底是投资大师还是喊单艺人?
A:熟悉他的人都清楚,从 1970 年代起他就在强调金本位与财商教育,比特币只是新工具。关键是策略始终如一:用稀缺资产顶住通胀。
Q2:如果明年美联储降息,比特币还会涨吗?
A:清崎观点清晰——货币政策只是催化剂,真正的驱动是全球对美元信任度下滑。降息对通胀的推升同样利好比特币。
Q3:我已错过 6,000 美元,107,000 美元真的“不贵”吗?
A:清崎算的是单位时间购买力缩水速度。只要法币每年发钞 8% 以上,BTC“涨价”可能只是计价幻觉。
Q4:清崎自己会不会悄悄抛压?
A:公开钱包地址 + 长期推特记录显示,他自 2021 年以来只进不出,甚至把卖书收入全部换成 Satoshi。
Q5:小白如何安全存币?
A:冷钱包+分散备份+至少两道签名+离线助记词。清崎再三强调:交易所≠银行,资产必须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Q6:比特币合规浪潮对中国大陆投资者有何启示?
A:全球范围的监管逐渐趋严又趋明,核心的策略仍是:尊重当地法规、理性配置资产、双向保护本息。未来任何形式的投资都应围绕“自我托管”与“合法资金出口”两条线平衡。
结语:当历史与代码握手
华盛顿当年的顾虑、清崎今天的呐喊,本质都在说同一件事:主权货币的超发终将惩罚所有躺在储蓄账户上睡大觉的人。比特币的诞生,提供了一个非主权、高流动性、可拆分的“数字金”。它能否成为“未来美元”没人敢打包票,但有一点已有大量数据佐证——过去十年,持有比特币超过四年的地址,亏损概率趋近于零。
正如清崎在七月三日 tweet 的最后一句:“如果你还在等‘完美买点’,时间就是最强的成本。”